许迪谈基础设施如何赋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?
2021-11-17
1月13日,一场以 “基础设施创新赋能城市公共空间”为主题的学术讲座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举办,讲座邀请建筑、景观设计专业大咖,从创新视角讲述基础设施设计的新思路。本次讲座邀请的三位省内知名建筑专家,从他们各具特色的创作实践经历出发,为大家阐述了当代城市设计创新的心得与体会。
主讲之一为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许迪,以《绣花精神与工匠思维——以已建成的“城市微改造”和未建成的“城市微介入”为例》为题,探讨了“城市更新”与“乡村振兴”这两个目前社会与业界十分关心的前沿问题。
项目概况
目位于广州市环市东路,广州国际电子大厦西侧,始建于1988年,其后2000年做过室内外的重新装饰。该公厕直接面向城市主要道路,上世纪至今一直未被拆迁移除,仍然保护完好和正常使用。作为环市路品质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的一个设计节点,其地块用地面积为159.96㎡,总建筑面积83.67㎡,设计内容为对此公厕进行改造及升级。
历史故事
这个身份特殊的公厕,尽管用地逼仄,周围有茂密的树荫遮蔽,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,却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绿岛,饶有岭南特色。无论是人行,还是车行经过,从城市主要道路都可一目了然地望见该公厕,作为城市一个重要的节点,其位置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显而易见。鉴于上述的理由,做好公厕的升级与改造工作,对管理者而言,是“提升城市空间品质、提高城市设计水平、精细化建设公共空间”的要求,对设计者而言,则是一件既具挑战性又有荣誉感的尝试,考验的是设计者对城市认知的高度及设计能力与水平的高低。对公厕的升级与改造的工作建立和定位在保护性改造的基础上,不采用推倒重来的方法处理问题,最理性的改造方式是将其视作城市文化遗存的一部分,大体的结构与形式应该从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角度加以维护和保留。
创新经验
设计以何院士“两观三性”建筑理论为出发点,从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,地域性、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和谐统一来指导设计,对城市风貌的更新,动作轻柔,小心翼翼,尽量保证城市历史积淀的整体性不受大的破坏。通过加深主体建筑的色调,远观,突出红色金属构架的时代性,以城市雕塑的形象,统领略显平淡杂乱的周边环境;近看,又通过旧公厕的形象保留,感受到对地域性,文化性延续与保护的设计情怀。为了保住周边树龄较长的几颗大树,体现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尊重,我们甚至废掉已经完成的整套施工图,重新做了设计调整。
公厕原有建筑,具有那个时代典型的设计风格与技术,但随着时代的进步,其建筑手法古旧,形体构成略显复杂的缺陷表露无遗,城市形象乏善可陈。因此在这个公厕改造的具体设计方式方法上,我们强调尽量不破坏原有建筑的文化肌理,用简洁的几何形体包裹原有建筑,在面向城市开放的方向剪开盒子,露出原有建筑的形象特征。外部金属构架表皮的引入,整合原有复杂形体的同时,建立具有雕塑感的空间围合,塑造具有标志性和引导性的立面意象,以一个崭新的城市节点,积极回应城市更新的总体要求,在不损害原有建筑的前提下,提升公厕的品格与形象,同时有效地控制成本造价与改造周期。
从一个更长远的设计愿景出发,在金属构架的底部,有意识地安排了种植场地,供攀爬植物生长和向上延伸,期望有朝一日整个金属构架外侧爬满绿色植物,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的生态环保理念和岭南建筑的本土地域特色。
厕所内部空间和设施的改造重点落实在使用功能的提升上,增设第三方卫生间、残疾人卫生间和母婴卫生间等使用空间,极大的改善了原有的通风、采光环境;干湿分区的设计、符合人体工程学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的设计,满足广州市“厕所革命”的一系列具体要求;无微不至的设计细节,更使市民感受到了设计的人性关怀。
厕所外部环境的改造结合原有中庭小院和保留树木,加入无障碍设施、小品布置、灯光设计等,半室外洗手台的设计考虑到不同使用者的需求,面面俱到。夜幕降临时,小院在灯光环境的映衬下更显温馨惬意,其丰富多姿的夜景效果,已然成为新的城市打卡地标。
本项目作为“身边项目大师做”城市基础设施微改造行动计划的一部分,已于2020年4月26日正式建成,它的投入使用,得到广大市民的广泛关注及热烈好评。为通过高屋建瓴的“绣花思维”和精益求精的“工匠精神”的有效注入,探索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的新路径,并以个体城市节点的升级改造为触媒,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空间品质活力提升的热情,实现社会共同缔造提供了极好的范例。